close

  湖北日報訊 圖為:光谷武漢未來科技城,今年投入使用的新能源研究院大樓與附樓,是國內最大的綠色仿生建築群。(雲圖航拍中心 陳勇 熊源 趙融 任天褘 攝)圖為:研發人員在光谷生物城內的實驗室做實驗。(記者 張朋 攝)
  圖為:市民欣賞一家光谷激光企業的激光秀表演。(記者 張朋 攝)
  圖為:光谷綜保區交易展示中心,武漢人在家門口“海淘”全球商品。(視界網 楊爍 攝)
  記者 李墨
  突破體制樊籬
  光谷傾力打造創新引擎
  繼2012年出台“黃金十條”後,本月22日,光谷借鑒美國、以色列等國經驗,再推“創業十條”先行先試新政,為創新創業持續註入強心劑。
  如果說“黃金十條”是在高校科技成果轉化上突破了體制機制樊籬,那麼“創業十條”則圍繞科技成果的“前市場”和“後市場”,在孵化器、網上註冊公司、創業投資、高校教師校外兼職、高校技術轉移轉化、大學生實訓實習、創業活動、創業風險援助等方面,給予了範圍更廣的扶持。
  十條創新舉措中,最引人註目的莫過於光谷計劃每年發行的5000萬元“創新貨幣”。這種科技創新券,類似日常消費中的優惠券,企業可憑此券向光谷的30家“智庫”買專利成果或委托研發,使用範圍包括國家級實驗室、高校工研院、檢驗檢測中心等。
  這種創新,是政府財政資金分配模式的又一改革。過去企業找政府要補貼,都是通過項目評審制,僅少數企業能受惠,現在則化整為零成了普惠制。而閑置著大量科技成果的工業研究院,“接單”積極性也將盤活。
  自8月啟動學習上海自貿區先行先試以來,像這樣可推廣複製的制度性成果,光谷已出台了30多項。
  依托創新驅動,光谷今年新增企業5596家,其中4189家是科技型企業,新增註冊資本達到419億元。這意味著在光谷,每個工作日要註冊22家企業,新增近17家科技公司。
  從2006年國家提出中部崛起戰略,到2007年武漢城市圈被確定為“兩型社會”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,再到2009年光谷成為繼北京中關村之後第二個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,獨立挑起“國家實驗室”,三大國家戰略的疊加,賦予了光谷區域龍頭、全國示範、全球競爭、輻射帶動的重大責任。
  遠渡重洋,世界納米專家王肇中回來了。激光器權威閆大鵬回來了。過去5年,光谷累計引進2000多個海內外人才團隊、35000多名碩士以上人才,超過6000位博士在光谷企業創新創業。
  科技部火炬中心發佈的全國高新區綜合排名中,武漢東湖高新區位居三甲,其中“知識創造和技術創新能力”名列第二。
  著名經濟學家弗里德曼曾經提出衡量一座城市是否國際化的7項指標,分別為:主要的世界和區域性金融中心;跨國公司總部所在地;國際性機構的集中度;第三產業的高度增長;主要的製造業中心;世界交通的重要樞紐;以及城市規模達到一定標準。
  每一項,都是衝刺“國家中心城市”的武漢夢想,也是致力打造中國創新引擎的光谷夢想。
  從發達國家和地區的發展經驗看,一個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.5萬億元左右、人均GDP3000至4000美元時,是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型的重要基點和關口。
  2010年,我省地區生產總值突破1.5萬億元,人均GDP突破4000美元,正處在這一重要節點。去年,全省地區生產總值更突破2.4萬億元,人均GDP接近7000美元。東湖示範區的自主創新實踐,無疑將為我省科學發展、跨越式發展探索出一條新的路徑。
  光谷生物城
  湖北生物產業“發動機”
  昨日,徜徉在6歲的光谷生物城,600多家海內外生物企業、600多億元年收入、逾10億元的納稅額,令人振奮。創新驅動引發的蝶變效應,令光谷生物城綜合實力多年穩居全國生物產業前三甲。
  今年,全省生物產業總收入預計達1500億元,其中40%來自光谷生物城。作為武漢國家生物產業基地的核心區,光谷生物城這根“黃金杠桿”,產業雄心遠遠不止位於光谷本身。
  去年7月,光谷生物城黃石生物醫葯園在西塞山工業園揭牌。這是繼咸寧醫葯園之後,生物城完善產業鏈、拉動全省生物產業發展的又一“飛地”。在這個規劃面積2.48平方公里的園區里,將依托光谷生物城的研發、製造、人才、資金、管理等優勢,以醫葯中間體、保健品生產、中藥材深加工為主體,打造生物醫葯、醫葯物流兩大產業,力爭2018年實現產值100億元。
  同年11月,荊門和天門生物產業園也獲批成立。
  放眼荊楚大地,宜昌生物產業園、十堰生物產業園、光谷生物城咸寧醫葯園、黃石生物醫葯園、蘄春醫葯園等生物新秀,無一不帶有光谷生物城的基因。此外,恩施、英山等地,也欲借光谷生物城品牌,籌建專業園區。
  對內輻射全省,對外衝浪全球。
  武漢國家生物產業基地建設管理辦公室主任但長春認為,光谷生物城在保持自身高速發展的同時,還肩負著兩大使命:一是帶著全省的生物產業“兄弟連”一起跑。二是代表湖北乃至中國生物產業參與國際競爭。
  6年間,光谷生物城已與美、法、德等國一流生物科技園及英國牛津大學等機構,在技術轉移、產品研發、企業孵化等方面簽署40多項合作協議。20多個國家的2600多名代表先後赴生物城訪問,包括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和法國前總理朱佩。
  支持大學生創業
  “青桐計劃”一年融資5.6億元
  武漢有79所高校,120多萬在校大學生,每年畢業生人數30萬,全球城市第一。
  如果讓這些充滿激情與創意的大學生去創業,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?
  18日晚,“青桐計劃”交出實施第一年的成績單:15場青桐匯,完成40多項創投交易,累計融資5.6億元。其中奇米科技的“九塊郵”和“捲皮網”業務,更獲得國際資本軟銀賽富的青睞,創下單筆3500萬美元的青桐最高融資紀錄。
  大洋彼岸,美國硅谷,大學生創業早已如火如荼。美國麻省理工大學推出本科生研究機制方案,德國亦出台“EXIST計劃”,支持大學生創業早期階段的業務構想。《福布斯》雜誌調查顯示,在美國380名白手起家的億萬富豪中,有20%以上的人從未上過大學或沒有完成大學學業,最著名的莫過於比爾·蓋茨、喬布斯和馬克·扎克伯格。“青桐計劃”的出台,旨在鼓勵武漢大學生像硅谷的年輕人一樣,自由發揮創意和智慧,到科技企業孵化器創業,甚至是休學創業,並幫他們對接風投資金。
  一個故事曾在青桐匯上廣為流傳。有次路演,一位市領導不期而至,恰逢大學生王佳琦在推介創業項目——生活學習社區“我的課堂”。在這個課堂里,清潔工可以傳授如何用最短的時間搞定房間衛生,保安可以分享怎樣在沃爾瑪超市做一個“國際範兒”保安,不論領域,凡有一技之長,都能授課開講,線上發佈課程,線下麵對面授課。
  王佳琦的點子引起了北京壹人壹本信息有限公司總裁蔣宇飛的興趣。他說:“如果你能成功向市領導推銷你的課程,我就投資。”
  毫不怯場的王佳琦發出邀請:“我們針灸課馬上開班,希望市領導也來體驗一下。”出於鼓勵,市領導在會後自掏980元,買了針灸課程。
  據介紹,青桐匯上除了大學生創業者、社會投資人、企業家,更多是觀望創業的大學生。他們希望從別人的點子中得到啟發,並學著去做一份商業計劃書。
  東湖高新區產業發展與科技創新局局長李世庭說,在中國的創業版圖上,武漢創業活躍度約在全國前三,僅次於北京中關村和深圳。如果談大學生創業,青桐匯是全國第一。最近舊金山直航也開了,光谷與硅谷的創業交流將日益頻繁。光谷必須擁有一批想改變世界的年輕人。現在正值創業的風口,國家政策、社會資本都很支持。5.6億元只是青桐第一年,創新創業的魔盒一旦打開,能力將相當驚人。
  (原標題:圖文:創新驅動 光谷之光耀九州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vf82vfnry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